极客海淘,属于你的购物分享社区
史上最全海淘攻略:英淘美包购物网站——Mybag 注册购物指南


对于没有信用卡也想海淘尝鲜的朋友来说,英淘大大解决了这个难题。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电商,英淘最明显以及最大的优势就是支持支付宝付款,对于习惯淘宝的国内网民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有木有!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英国著名箱包网站Mybag的注册下单攻略。

Mybag.com是英国专业的箱包网站,价格实在,质量可靠,支持支付宝付款,支持直邮中国,走EMS通关的国际物流,基本无税到手。购满40英镑免费直邮中国。

Mybag官网直达链接

进入正题,下面给大家演示操作注册Mybag 的购买流程:
1、Mybag注册。点击左上角的sign in,然后新用户注册点NEW CUSTOMERS下面的CONTINUE进入新用户注册页面。填写注册账户信息。姓名大写,邮箱密码按要求填写即可。







2、Mybag购买。找到你想要的商品,点击BUY NOW,点击 VIEW BASKET 查看你的购物车,一次不要买太多,差不多了就去结账吧



3、进入购物车,输入优惠码,点击CHECKOUT SECURELY NOW进入结账页面。



4、Beauty Expert结账。信息填写全中文提示,地址按从小到大填写即可。可以选择支付宝付款。最后一步点击提交订单即可。



【2022黑五来了】时间表+攻略 海淘一年一度
亚马逊全球的黑五促销已经开启,对于在国内的亲们,通过亚马逊海外购买直邮商品,是个省事快捷的路子。黑五大致的时间整理了一下,还是很值得期待和逛逛哒。

黑五大促一年一度,比猫狗大促玩法简单很多,好价都是直给,没有太多弯弯绕绕,买起来不;再有就是品牌硬,虽然疫情和俄乌把世界搞得全球通胀,但海淘还是不乏好价,黑色星期五这样的日子,更是不会错过。

当然黑五大促可不止亚马逊一家,国际品牌的独立站基本上在黑五期间都有促销,但有直邮+品类广品牌多+关税透明+方便省心的,还是得数亚马逊海外购了。



先说说亚马逊2022黑五时间表:
【第一波】 11/18(周五)8:00-11/23(周三)19:59 英德上线
【第二波】 11/23(周三)20:00-11/27(周天)19:59 美日上线
【第三波】 11/27(周天)20:00-12/1(周四) 23:59 "Cyber Monday(网络星期一)”

再说怎么薅羊毛更省钱:
①亚马逊的2022黑五会场有券。无门槛的30元券,一个账号领一次,用完就完。有效期到11月30日。从以往活动经验看,无门槛券是有数量限制的,早领早占名额。另外黑五主场可能也会有品牌增发的优惠券,自己感兴趣的品牌有券领上可以防身。
|【戳这里,直达亚马逊2022黑五会场】
②Prime会员资格,很有必要,不止可以让你不用凑单就能免直邮运费,大促期间部分商品还有Prime额外折扣码(商品页面可领)。自己走过转运海淘的极友都清楚,国际运费有多贵(基本上起步价都在40元左右),能免国际运费,是撮相当大的羊毛。想要Prime会员?可以先试试申请免费试用会员,免费期30天,黑五和网络星期一都能cover,12月的圣诞大促也能檫上边儿。不过,对于此前已经申请过试用会员的亲,有可能仍需花钱购买,如果买得多,买的东西比较重,会员费一单回本没啥问题。
|【开通30日免费Prime会员!戳这里】即享会员福利!Prime会员无门槛免邮,非会员订单满300元免邮。
③关注每天的镇店之宝活动和秒杀活动,会有更好价格。当然,极客海淘的小编们也要2022黑五精选推荐,并且不止亚马逊海外购的。
|【看更多海淘精选折扣】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

亚马逊海外购相关链接汇总:
|【戳这里,直达亚马逊2022黑五会场】
|【开通30日免费Prime会员!戳这里】即享会员福利!Prime会员无门槛免邮,非会员订单满300元免邮。
|【亚马逊新人有券】
| 极客海淘 中亚Prime会员再添新福利:电子书免费+亚马逊海外购全年无限次免运费! 会员费¥79元/季度,¥288元/年,越早加入省越多!!
| Prime会员专享折扣专区→戳这里直达
| 提醒一句:除非你乐意承担运费,否则别选没有Prime蓝标的商品下单。没有Prime蓝标的单品,不论你是会员还是非会员凑单,都无法免国际运费。
| 关于关税:Prime会员的关税税率比非会员低一点点,大部分商品适用这个规则。所以,具体含税价格以你的订单提交前显示价格为准哦
|【亚马逊尺码对照表】

【每日快折扣-极客海淘】官方微信群,扫下方二维码加TaoZ微信(微信号:xiaotao123haitao)发进群邀请,口令“海淘”。加满为止。
【青椒专栏】“平淡”的苹果发布会,长期主义的胜利
标签: iphone iPhone iPhone 14 青椒专栏 苹果 2022-09-09 15:27
每年9月份苹果的秋季发布会,越来越像春晚,无甚惊喜,但又放不下。它已经成为平淡无奇,毫无惊喜的9月份,仅有的死水微澜。尽管苹果的“竞品”厂,在这十几年里更换各种花样,期望蹭上热点。但主角依然是苹果。从三星,华为到小米,没人能从苹果身上将9月份手机新品发布的重头戏光环拿走。(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都是蹭。

苹果发布会之前,我猜到库克不会塞太多新品进来。疫情以来,少吃多餐是发布会的主旋律,还能不断制造话题热点。但Apple Watch Ultra依然打破了我的想象。

我很明确不会买这只看起来非常酷的手表。美版售价折合人民币不到5100,比国行便宜1200,不算贵。同等档次的佳明,松拓,价格都很贵。虽然苹果没有在发布会上使用iPhone 1代的比喻,但我还是get到Apple Watch Ultra隐含的意思:

Apple Watch Ultra = 卡西欧 + Garmin专业跑表 + Suunto 专业户外表(包含潜水)



当年松拓称自己的表不是表,而是腕上电脑,来让消费者向上定位。今天,这块49mm大屏幕的Apple Watch Ultra,更符合腕上电脑的含义。它还能打电话。

不过,尽管Apple Watch又大又圆,不,又大又漂亮。我还是希望日常能有一块不那么突兀的手表,兼备运动功能即可。跑步用一块耐造的跑表,它比上完一天班,电量见底的Apple Watch更靠谱。

Apple Watch 8就蛮好,尽管它的样子与前代别无二致。

苹果的长期主义,不管是必须还是被迫,看起来是“毫无创新”,但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最新的iOS 16中,对主屏幕的定义操作,完全与Watch OS中定义表盘相同。在用户操作的标准化上不断做融合,又不断做微创新,也是苹果长期主义的表现。(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苹果有一条阳谋之计,有钱任性。在诸多看起来不新,已经有很多安卓竞品在使用的功能里,找到最受用户认可的那几个,用钱砸,把它们从60分做到80分,甚至90分。

如今很难在一部手机上,看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特性。但相同特性,用户体验却大不同。想要在这里做出区别,伴随着巨额成本投入。苹果以极强的现金流,让友商可以抄一个,抄两个,但没办法一直抄。抄不起,很无奈。

虽然每年数码圈都会吐槽苹果“毫无创新”,但事实是,根据美国Counterpoint Research调研的结果,截止到今年6月底,iPhone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首次超过50%,创下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台iPhone以来的记录。

也许,只有业内人士和先锋派在吐槽,而沉默的大多数会用脚投票?

今年的iPhone 14 Pro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灵动岛”,完全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灵动岛”很明显是苹果设计师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框架已经固定好,不得已做出的创意。这当然是创意,将固定的黑条变成类似Macbook Pro曾经Touch Bar的形态,让用户忽略药丸的存在。

这也是尴尬。就像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为什么要在脸上抹屎,然后再打粉底,让整个脸看起来很协调。。。

挑毛病最容易,创意其次,落地最难。老罗有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但牺牲在想要落地成“东半球最好的手机”的路上。这条路上,尸骨累累。

Always-On的长亮屏是iPhone 14另一个不起眼的创新。虽然安卓手机也有类似的效果,但他们的实现机制远不如苹果专利的LTPO。在自家设备上做长期投入和更新,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同样是库克的阳谋。

4800万像素主摄,在指标上早已无法打动数码迷。但现在谁还在提小米的1亿像素?堆料,不等于用户体验。

凌晨发布的三款新品,最没存在的Airpods Pro,换了芯。H2芯片,看起来更像是这款三年没被宠幸过的老产品的荣誉勋章。

苹果在蓝牙耳机,智能手表上后发先至,一骑绝尘。现在居然开始反哺iPhone。这还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越来越像的iOS,macOS,iPadOS,甚至WatchOS,TvOS,在库克的编织下,逐渐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钱网,专门从用户兜里掏钱。用户们不仅掏,还排队掏,抢着掏。。。。

在竞品厂商纷纷哭穷,哀叹市场不好的同时,苹果似乎还不错。它没有“全线涨价10%-15%”来安慰消费者日益干瘪的钱包。

今年的苹果,对水货商是利空。iPhone 14不再有实体SIM卡插槽,想便宜买美版的同学,暂时死心。国内运营商不开放esim,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等着吧。

9月9日晚8点,iPhone 14预购开始,冲不冲?在线等。戳这里!直达苹果官网

(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青椒专栏】深坑!M2 Macbook Pro入门版性能缩水
标签: mac MacBook 青椒专栏 2022-08-10 21:08
有个叫做青椒的人,在几周前的小破文中断言:新品13寸 M2 处理器Macbook Pro只不过是苹果给M2 Macbook Air的垫脚石。让M2 MBA在Pro的面前,更加闪闪发亮。(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站在山巅,才能被更多人看到和膜拜。没有山怎么办?那就站在同伴的身上。13寸M2 Macbook Pro就是苹果给Macbook Air找的山,寻的伴。

但青椒小同学,只猜到了开头,没有想到结尾。

以Pro之名,M2 Macbook Pro的拥趸不少。他们迅速冲向256G硬盘,8G内存的入门款。尽管Macbook Air已经足够,甚至上一代M1 Macbook Air也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但,旧不如新,Air不如Pro。都是三个字母,Pro听上去更加与众不同,更Man,更专业。只要自己不说,谁知道这台炫酷的Macbook Pro是入门款呢。

苹果知道。

在最新的拆解中,人们发现,苹果在256G硬盘入门款M2 Macbook Pro上,只放了一颗SSD芯片。



上图来自Created Tech(左边是M2)

这让我想起了剩蛋老人的段子。好事,还是要成双。

不是说一颗芯片不能用,但在目前的架构中,一颗芯片的读写速率是两颗芯片的一半。

你以为买到了隐藏的王者,没想到打开是个青铜。



上图来自Created Tech

难道,之前各路博主端出来的评测是假的吗?

当然不。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苹果送过去的配置都是1TB固态硬盘,不存在单颗芯片的问题。

另外,即使只有一颗闪存芯片,M2处理器的高性能,依然在诸如渲染,跑分中领先于M1,只要内存没有被占满。

但在日常使用中,乞丐版的M2 Macbook Pro,不仅硬盘只有256G,内存也只有8G。小内存意味着大量数据需要通过设置在硬盘上的虚拟内存来完成交换,单颗闪存带来的性能损失,肉眼可见。

简单地说,如果你的使用场景是那些吃内存的浏览器,高像素的照片编辑,超过5分钟的高清视频,或者几百兆的Word文本,Excel表格。入门版M2 Macbook Pro的表现会被那颗唯一的闪存芯片,锁死在低能上。

打开文件慢。
存盘慢。
菊花转得慢。
总之就是慢。

慢,也没有慢到地老天荒。任务,总是能完成的。但如果你想起曾经有一份物美价廉的选择摆在你面前,而你却不屑一顾,心中的后悔多少有一点。

如果慢不是问题,那我何必当初?

聪明的人或许想到了解决办法,用雷电口的外置硬盘不就能绕过这个该死的问题了吗。

不好意思,不能。

ARM架构的Macbook,外置高速硬盘的写入速度不超过1000MB/s,即使连接在最新的,支持40Gb/s带宽的雷电4上。据说这个问题是苹果的安全芯片带来的。

总之,外置硬盘比内置更慢。

已经买了怎么办?

1.手工焊上另外一颗。(不建议实操)
2.心上放把刀,忍。忍一时,海阔天空。(建议)

还没买怎么办?

再读一遍本文。如果还是纠结,给「大个青椒」公众号充值10块,库克会亲自发微信告诉你答案。
(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青椒专栏】M2还是M1,苹果总是将最难的问题留给用户
标签: mac MacBook 苹果 青椒专栏 2022-07-07 16:54
很久很久以前,互联网还不存在的时候,IT圈里流行一条叫做“摩尔”的定律,每隔大约两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将会翻一倍。(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说这话的是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

后来任职Intel CEO的大卫.豪斯,没能创造出更加权威的预言,就把这条定律变得更精确,好让大众理解:每隔18个月,处理器的性能将会提高一倍。

大部分用户其实并不关心这些有的没的,但他们在这条定律的阴影下,逐渐被Intel领入了不断掏钱买牙膏的消费困局。

18个月,新品早一点是它,晚一点也是它。Intel虽然不流行将前辈箴言刻在墙上,但既然有利无害,工作也没必要逼自己太紧。

后来的AMD,尽管奋勇向前,但依然走在Intel栽种的大树下。你出一件,我出一件。看着对手明牌再出牌,怎么也要比蒙眼瞎闯简单些。

于是,电脑界每两年更新换代一次,逐渐成为习惯。你着急也没用。Intel在长期的市场斗争中,逐渐掌握了赚钱密码:新品小涨,老款打折。穷人用旧的,富人用新的。只要压住开发节奏,这碗饭能吃到地老天荒。

铁饭碗也有掉地上的一天。

17年前,苹果放弃了IBM的PowerPC芯片,转投兼容性更强的Intel,搭着PC开放架构的快车,默默地将自己在PC市场的占有率推向10%。

2年前,苹果宣布自研芯片M1上马,并会逐渐过渡到这套ARM架构的芯片上,弃用Intel。

不仅如此,苹果还在那之后的每场发布会上,都明知故犯地吊打“友商”对标产品。

Intel很伤心。它没想到,自由恋爱最终的结果也是分手。而且还要承受来自“前任”的炮火。

其实苹果这么干,不是第一次。

苹果那支著名的《1984》广告片中,IBM以负面老大哥形象出现,并被苹果的铁拳砸破。它寓意年青一代向老旧发起的冲击,毫不留情。

但10年后,苹果用上IBM的PowerPC处理器时,以前的种种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生意,终归是生意。打你是生意,爱你也是生意。

从发布M1芯片,到全面更新个人电脑产品线,苹果只用了1年多时间。事实证明,这次厚积薄发的转身堪称华丽。

当年苹果宣称,仍将继续发布使用Intel核心的电脑产品。现在看来,更像是渣男对前任的承诺,我走了,但你还在我心里。

苹果的芯早就换了。

Intel急得将未来计划好的牙膏统统挤了出来,但在苹果史无前例的宣传攻势下,依然像个笑话。不管你用不用苹果,都可以借此机会嘲笑一下依旧是芯片大厂的Intel:你就是个牙膏厂。

2022年,苹果发布了M2芯片。

从M1到M2,苹果只用了10个月。

这也不能全怪Intel。以前用18个月挤牙膏,苹果花10个月就挤出一管,看起来是打击,其实概念不同。

苹果没有企图超越摩尔定律,它甚至连芯片厂都没建一个。苹果只做设计,做监督,提要求。突破不了技术瓶颈,没关系。苹果独创的摊大饼技术,可以将芯片越搞越大。

大,能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就多。这么简单的道理,Intel就是没想明白。

其实想明白也没用。为了兼容第三方配件,Intel再牛气,也不能把电脑机箱全换成自己零件,直接卖铁。只有全封闭生态的苹果可以这么干。

完全不讲武德。

苹果从来不讲武德。

10个月出新品,不仅打击竞争对手,有效显示肌肉,而且提高了收钱效率。以前Intel两年才割一次,苹果现在10个月就要割一次。

韭菜们已经快跟不上节奏了。

在M2芯片的讲解上,那些吊打上一代芯片以及“友商”的画面,就是苹果给长势不够凶猛的韭菜,及时提供的袋装化肥。

一剂剂猛药下去,立刻有了效果。

群里老王问:我平时处理文档非常多,是不是得M2才够用?

隔壁小新问:我想去抖音做网红,是不是M2才能剪视频?

旁边小美问:我是学生,大学还得好几年,M2会用得更久吧?

我摸了摸去年入手的M1 Max。这大半年下来,我居然没能让它的风扇转起过一次,哪怕就一次。即使剪视频,打开几十个Chrome网页,它也还是温温的。温度刚好在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M1的性能过剩,可能需要App们更加努力,才能在两年后追上。

所以,想买M2的人,只是在为自己找个除了“有钱”之外,看起来更有内涵的理由。

配置M1 Pro处理器的Macbook Pro 14寸,同样配置16G内存,与M2处理器的Macbook Air,官网只差1000元。但新品不打折,14寸的老款却已经是旧人。

Intel曾经的赚钱密码,苹果玩得更溜。



拥有XDR屏幕,3个雷雳接口,一个SD插槽,内存带宽比M2高一倍,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不选它。

也许续航算一条,M2 Macbook Air能多用长达1小时。

也许颜色算一条,午夜蓝我也很心动。

买新品,作为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自我肯定,也算一条?

M2还是M1,追梦还是种地,善于玩弄心理的苹果,总是将最难的问题留给用户。

除非你,已经,穷到无法选择,或者富到无需选择。

(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青椒专栏:买完嘴硬系列,盘点苹果“神”产品
标签: Apple产品 青椒专栏 Apple 2021-12-01 09:35
苹果是一家神奇的公司,生产过很多奇妙的产品,其中的大部分已不在尘世。如果一件一件盘点苹果的产品,你会发现,伟大的公司并不是一贯伟大,它们也会时常搞出一些不知所云的产品。(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我相信每个产品的背后都是团队辛苦的付出,决策层也并非白痴。但真正好的产品,会很快在用户群中得到反馈。奇怪的产品本身的设计思路并不奇怪,而是它们无法在简单的信息传递中得到买家的理解。

「Airpods Max」

Airpods Max是去年最火爆的耳机之一。Airpods Max高昂的售价,无与伦比的外观设计,还有超长的到货时间,都让它在发售时尽取世人关注。



上半年我去深圳拜访一位做耳机的朋友,在他的办公室,恰好有一副Airpods Max。他跟我讲,买到这副耳机自然不容易,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同行们看到成品,完全不知道这副耳机是如何做到材料无缝融合的。在他看来,苹果的Airpods Max,无论是金属加工工艺,复合材料的衔接,比如金属和织物怎样牢固地合为一体,都是业界标杆。即使深圳寨厂的老师傅,一时也搞不明白核心技术。(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核心工艺也许不难,但肯定是很多次试验找出来的办法。”他说。
“这么说,Airpods Max还卖便宜了?”我笑问他。
“对呀!”他斩钉截铁。“反正我们是做不出来。”
“那你为什么不戴呢?”我问。
“太重,不方便。“他回。

在苹果官网上可以查到,Airpods Max自重334克。它通体精密加工的金属桥和金属罩,在提供超卓手感和观感的同时,也贡献了不小的重量。相比之下,Bose今年主打的降噪耳机,QC45自重238克,售价$279美金,相当于Airpods Max售价的一半。|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Airpods Max充分展现了苹果在加工工艺上对代工厂严格要求后的成果。它存在的意义在于证明,如果有人能做出震惊四座的产品,那它多半和苹果有关。财大,气粗。

充分突出外观优势,是苹果一贯的套路。但回到产品本身,即使Airpods Max能够提供不凡的音效,作为一款消费类耳机,它的重量更适合短时间佩戴。

超过300克重量的耳机并不多,旗舰级或监听级耳机,确有不少重量超过500克。它们几乎都有刑具的外号。一听可乐的重量是330克左右。试着把它顶在头上1个小时,会有明确的体会。

「Airpods Max保护套」



Airpods Max保护套是Airpods Max整体理念的高潮。它形似胸罩的外观,吸睛能力一流,并且为使用Airpods Max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仪式感。在此之前,我见过很多耳机架,还没见过耳机保护套。感谢苹果重新定义专门用来装耳机的”包包“。(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果用实用和装逼两个维度给产品打分。那么Airpods Max大概是2/5的关系。装逼拉满,实用及格。

「抛光布」

苹果牌抛光布是前段时间的热点,大家无法理解这么小一块布,怎么就高级了。



首先要澄清概念,我们平时用来擦屏幕的麂皮是什么?

麂皮,通常指鹿皮。但用脚跟可以想到,鹿皮很难得。所以即使是真的麂皮,也常以羊皮或牛皮经油鞣法制成绒面革,来代替麂皮。它们也被称之为麂皮革,性能和用途与麂皮相近。|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麂皮革依然不是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麂皮制品。真正大量销售的麂皮制品其实是人造皮革。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聚氯乙烯,聚醯胺﹑聚氨酯﹑聚烯烃等等。(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苹果的抛光布,既不是麂皮,也不是麂皮革,而是人造皮革。它的成分不外乎上面这几种。据iFixit拆解这块布的结果分析,它比较像原厂iPad保护套的内层衬里。

直白一点,这块布本身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除了苹果logo的加持以外,它和市场上其他的抛光布,擦拭屏幕的效果相同,既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那为什么苹果要标价¥145呢?

它就是logo钱,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开机费。就算苹果卖塑料扣,也得¥99一个。

我想起当年我买正版软件时,开发者的鼓励,”warm-hearted“。买家心热。

对了,如果你很想买这块布,要有耐心等到2022年。

「Airtag」

严格的说,Airtag并不能算买了嘴硬系列,特别是对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勤,忘性还比较大的人来说。但Airtag对于我,基本是玩具,买回来还没离开过家。

苹果从Airtag发布之后的更新中,强调了设备遗落的功能,会推送某个设备不在身边的消息。推送消息发送的是上一次此设备联网时的位置。对于那些没有智能,不能上网的重要个人物品,如果你需要随身携带,每天转辗于不同的地方,有个能够提醒的小东西,确有用处。(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这一点,从Airtag对标的竞品数据上可以得到证实。相对苹果那些更加成功的产品,Airtag属于限定场景,小众人群的需求。

「Apple TV 遥控器」



Apple TV 4K我一直在用,性能极好,体验上佳,就只一点令人抓狂,遥控器。

老款Apple TV的遥控器,上面一半是触摸板。尽管苹果在触摸板上的造诣颇深,但面积小了依然无用武之地。遥控器是经常被使用,并且到处乱放的设备,它的触摸板状态很难保持得与电脑上一样。有很多次,Apple TV打开油管App,触摸板是无法使用的状态。你怎么摸,都没反应。我一直搞不清,到底触摸板失灵,还是油管的App有bug。还是实体按键来得靠谱。(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令人尴尬的遥控器,终于在新一代Apple TV上被干掉,取而代之的是拥有iPod Shuffle类似的实体按键。



「妙控键盘」

我有两架苹果键盘,最早的蓝牙款使用的还是5号电池,还有一架是iMac整机搭配的。现在它们都叫妙控键盘。这个名字并不专属于iPad Pro配件。

2021 iMac发布之后,苹果又发布了带有指纹ID的妙控键盘。这的确是非常好的创新。不过,妙控键盘的手感只适合不经常打字的人,比如设计师,甚至是刚入门的设计师。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图片和视频编辑的领域里,还有更加昂贵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专业键盘。因为在经常敲字的码农或者码字人群中,即便不用机械键盘,传统电容键盘的手感也远远好过苹果键盘。

妙控键盘最大的优势是好看。当它可以搭配简洁桌面时,随手拍照,简略修图即可暂领朋友圈点赞小高峰。

iMac很好,甚至已经被淘汰的垃圾桶Mac Pro也不错。但妙控键盘,真的是使用频率不高的样子货。

「Apple Pencil」

第一代Apple Pencil的充电口,真的是一言难尽。第二代Apple Pencil改成磁力无线充,很好。



Apple Pencil在我这里的使用频率仅高于Airtag。传说中记笔记,绘图的场景,买完发现并不存在。我并不会因为有了Apple Pencil就用它来记笔记。坚硬的笔尖在坚硬的屏幕上划过的感觉,一点也不美妙。如果可以,我宁可用记事本App把手写在纸上的笔记拍下来。在纸上写字的手感,当下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取代。

只有一个场景我会用到Apple Pencil。把iPad Pro当做第二块屏幕,需要在屏幕上操作excel表格的时候。手指头太粗的劣势,在此处尽显。(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其他的产品,比如Homepod mini,我自己很喜欢,但实在找不到购买理由。智能音箱的”智“已经被证明是弱智,目测还没有史诗级的进展。”能“,除了开关灯,问一些诸如天气怎么样的啥问题,也没有更高级。家里如果有好几只Homepod mini,可以在不同的房间喊话。这是个很好的功能,如果我有这么多房间的话。|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刚刚扔掉京东的叮咚音箱,我决定冷静一下,将来擦桌子也省点事。

(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看更多极客经验分享,来极客海淘找我们吧→极客海淘
青椒专栏:更亮的 iPhone 13 会让眼睛疲劳吗?
标签: iphone 视疲劳 青椒专栏 iphone 13 2021-11-18 07:27
最近一个月,我重新戴上了许久不用的防蓝光眼镜。看屏幕时,眼睛发涩,发干,对光线敏感的感觉又回来了。这一点也不开心。

刚开始,我把它归咎于过长的手机使用时间。每次放下手机环顾四周,眼睛都会经历一次重新聚焦的过程。过程的缓慢相当明显。眼睛不再是即时恢复,而是要慢慢地把远处的景物变清晰。但一天中午,我翻看了屏幕使用时间,3.5小时,并没有比之前更久。或者,涨幅不明显。(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过去的两个月,唯一发生变化的,只有iPhone 13。这部新手机用上了更亮的屏幕,对比度奇高。白天在日光下,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足以让你看清上面的图像或者文字。的确很好。但在不知不觉中,更亮屏幕带来的刺激,让眼睛更容易感到疲劳。

据说有一部分网友已经在吐槽iPhone 13的屏幕导致干眼症,不得不退回到12或者X。这部分网友宣称的理由是,iPhone 13屏幕的频闪导致眼睛不适应。如果故事是真的,那么他们完全做错了这道题。

所谓频闪,指的是屏幕背光系统通过脉冲方式来点亮屏幕上的发光点。它的英文缩写是PWM,Pulse Wide Modulation。PWM的存在可以让屏幕在更大的亮度动态范围内显示图像。通常情况下,人类的眼睛是无法察觉到屏幕脉冲间隔的。但当脉冲过慢时,人群中的部分个体会感受到,出现眼睛疲劳的症状。

相比PWM解决方案,屏幕背光也有不频闪的DC直驱方案,比如之前的LED屏。直驱背光的好处是没有频闪,坏处是成本略高而且在低亮度时颜色不够好看。专业显示器厂eizo在测试中提供了一个简单方案,在屏幕前放一个USB风扇,能看到扇叶的屏幕(右图)有频闪。



为什么说扔掉iPhone 13换回12或者11,X是无效选择呢?因为iPhone从X开始,屏幕都使用了PWM。iPhone 12和iPhone 13屏幕最大的不同是最高亮度,而不是PWM和DC直驱。换iPhone 12不觉得疲劳的原因只有一个,亮度降低了。(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进入iPhone的辅助设置——显示与文字大小,打开降低白点值选项。如果你的屏幕现在亮度很高,眼睛应该会立刻感受到不同。



如此说来,这么好的屏幕就完全没有用处吗?对部分人来讲,如果ta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凝视屏幕,有效控制亮度是保护眼睛的必选方案。

我们的眼睛并非完全承担不了iPhone 13的高亮度,但耐受力和环境有直接关系。室内环境光线不够的情况下,屏幕与周遭亮度差太大,会引起眼球被动调整,也就更容易疲劳。对iPhone用户来说,调低屏幕亮度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是电脑用户,一盏屏幕挂灯,屏幕后面的背景灯,都能有效降低高亮度屏幕带来的强刺激。

屏幕亮度应该调整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呢?

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找一张A4纸,把它放到屏幕旁边,将屏幕亮度调整到与A4纸差不多的状态。

太亮的屏幕



差不多的屏幕



比如这款2021年16寸Macbook Pro,屏幕亮度就要调整一下,才能一直看,一直看。

当然,每次都要拿A4纸测光,肯定会烦躁。iPhone和Mac都有自动根据环境调整亮度的功能,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工作效果都还不错。iPhone敏感用户只需像前面那样,降低白点值即可。(本文转载“大个青椒”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椒专栏】最新Macbook Pro跑分出炉,买谁合适?
Macbook Pro的开箱已经不少。使用M1 Max核心的MBP果然是地表最强的笔记本电脑之一,在视频编辑一项的表现中吊打Intel核心的老款MBP。(本文转自大个青椒的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图来自Dave2D

从这张图上可以证实,M1 Max是M1“摊大饼”的堆叠。单核成绩几乎相同,多核成绩遥遥领先。那么,这样摊大饼的架构能够将M1扩展到什么地步呢?目前推测,承载40核心CPU,128核心GPU不成问题。

如果真是这样,明年我们还能看到M2芯片吗?还是苹果会在极限之前,就这么一直摊下去。

自从苹果发布M1芯片之后,亮眼的成绩令人不仅遐想,如果我不会剪辑视频,也没什么图片编辑,这么强的GPU,用来挖矿岂不是正好。这才是买工具迅速赚钱的捷径。

来自Dave2D的另一张图,也许可以解释之前M1挖矿上惨败的原因。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M1 Max在专项测试中名列前茅,但在通用算法的比赛中并不占优。甚至连笔记本上使用的低功耗版3060也有不如。以3060笔电版算力48M计算,即使M1 Max没有功耗限制,它的算力至多30M左右,ROI模型将是个笑话。

所以,苹果用专用算法武装起来的M1芯片,确实只能在非常正经的使用中,才能一展雄风,俾睨天下。之所以其他厂商还不能在短期内追上苹果芯片的先发优势,是因为苹果在软硬通吃的封闭生态圈中,早已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数据。

这次发布的两款Macbook Pro,可选配置相同,都能够搭配到最高的M1 Max。其实对大部分用户来说,M1 Pro所能达到的高度足以应付日常99.999%的工作。那种,每个任务节省5分钟,一天有几十个任务,一年就能节省xx小时的说法,只适用于高强度的视频剪辑。而且假设有效的前提是,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完成更多的任务,从而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工具变现效率。

如果连ProRes,H265这些名词都一知半解,那一定用不上高性能的M1 Max。M1 Pro都已经过剩。反而是M1对应的长续航,轻体重才是应该考虑的重点。


图:Dave2D

16寸领先14寸最大的优势不在于那些富裕的性能,而是超长待机。即使如此,13寸的M1 Macbook Pro依然能够轻松胜出。

想到2.1公斤的体重,在选择16寸之前,你要好好问自己,背着这么重的电脑,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当然,14寸和16寸相差的屏幕面积还是很明显的。假如你就是喜欢大屏幕,也不会经常带着它到处奔波,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16寸M1 Max能够提供非常强大和耐久的移动算力。

新款Macbook Pro最令人不满的,也许是外形。过于复古的造型,让人不禁记起多年前Macbook Pro的模具。和上一代Macbook Pro流畅的机身相比,新款实在算不上好看。



至于争议最大的刘海,它看起来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苹果不惜挖屏,也要搞出这么难看的显示屏,却又不支持FaceID?

很多人都已经忘了苹果当年为什么要做刘海。那是因为苹果的FaceID包含了深度探测,能够描绘3D模型。这一套小组件需要的空间较大,藏不住。后面跟风的厂商,并没有红外深度探测,只学了皮毛,还要挖孔,抠屏。

但是,FaceID在电脑上并不实用。这不仅仅是因为电脑的屏幕太薄,容纳不下完整的FaceID组件,也是因为FaceID的核心是方便确认用户身份,确保数据安全。方便第二,安全才是第一。iPhone上使用FaceID付款,有按电源键的二次确认,FaceID还有注视解锁的设置。回到电脑上,注视解锁毫无意义,我们每天都会长时间盯着屏幕,系统无法确认注视屏幕是主动解锁的动作,还是静止状态。付款流程中的二次确认,因为TouchID的存在更让FaceID看起来很鸡肋。

由此,大概苹果也没太想明白,在电脑上弄个FaceID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如果安全不是方便易用的边界,那什么才是?等这些问题解决掉,Macbook Pro上刘海可能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用途。

结论:

理智告诉我,M1 Pro,M1 Max都是相当昂贵的工具。如果你暂时还发挥不了它们的能力,买回来,它们存在的意义就只是玩具。发发邮件,写写文档,看看视频,平时又会外接大屏幕。M1芯片的Macbook Pro足够了。

但,这世界是理智推动的吗?
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

(本文转自大个青椒的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Macbook Pro的购买方式↓↓↓↓
① 京东自营购买直达
②苹果中国官网购买直达

**************
|猫毛赶紧薅!【天猫双11红包】 100%中奖!最高8888元! 天天领现金!戳这里直接薅猫毛!
|狗毛赶紧薅!【京东双11红包】天天领!每日可中奖3次,最高6666元!戳这里直接薅狗毛!

| 【找更多优惠券】想找更多淘宝天猫优惠券?戳这里进入【好丢网】想搜啥搜啥~
| 【饿了么订餐红包】每天都能领,点餐领红包省钱~ →戳这里领饿了么红包

【每日快折扣-极客海淘】官方微信群,扫下方二维码加TaoZ微信(微信号:xiaotao123haitao)发进群邀请,口令“极友”。本群专供极友们接收每日各站优惠券快报。加满为止。​
青椒专栏:3000公里云和月,Nike跑鞋长期使用心得
今天有朋友问,有什么值得买的跑鞋?我打开悦跑圈,盘点了这几年穿过的跑鞋,Nike当仁不让。



连续穿过4双Nike Zoom Fly 3,每双都超过700公里,算上现在穿的Zoom Tempo Next%,以及Pegasus 37,在Nike跑鞋上,我已经跑过3300公里。从冬天到夏天,从清晨到夜晚,它们经历过寒冷和炎热,也有雨雪湿滑。

其实Nike跑鞋的选择并不难,主力跑鞋的发泡材料只有React Foam和ZoomX。凡是不使用这两种发泡材料的跑鞋,针对的都是不超过10公里,每周一次左右的休闲跑。与其说它们是跑鞋,不如说它们是休闲运动鞋,颜值和样式才是重点。

Nike真正的跑鞋,从Pegasus 开始,中低端使用React Foam,高端使用ZoomX。这里对比一下阿迪。阿迪最新的两款专业跑鞋,ADIOS 6和ADIOS Pro 2,中底减震材料是Lightstrike,而不是众所周知的Boost。阿迪对于Lightstrike的定位是更弹,缓冲更好的发泡材料。



我穿Ultraboost跑过10公里,感觉一般。以前看跑鞋评测,有人会反馈脚感散,反馈不集中,这恰好是Boost在长跑中的表现。并非Boost不能用来长跑,只是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回到Nike。Nike Zoom Fly 3是我穿过的跑鞋中,脚感明确,反馈迅速的标杆。

【Zoom Fly 3 vs Pegasus 37】



第一次穿Zoom Fly 3,一般会有些忐忑,因为它的鞋底实在太高,总让人感觉会崴脚。实际跑起来,崴脚的几率一点也不比Hoka oneone这种专注厚鞋底的跑鞋高。Zoom Fly 3虽然只用了性能更差一些的React Foam,但中间的碳板让回弹感更明确。穿着它跑10几公里,鞋底的支撑感不会有明显的减弱,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不管Nike,还是阿迪,发泡材料在长时间使用后,都有疲劳期。反应到脚底,就是感觉鞋底越来越硬。但装了碳板之后,更加厚实的React Foam一方面提供了更好的缓冲,一方面在长距离跑步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很好的回弹力。

相比之下,没有碳板的Pegasus,给人一种鞋底略薄的感觉。从Zoom Fly 3到Pegasus,好像从高跟鞋换成了平底鞋。

至于Zoom Fly 3的透气鞋面材料,我的感觉不明显。每周3次,每次15.8公里,单次跑步的时间大约需要1小时20多分。即使在最热的37度,我也没体会到所谓透气带来的影响。即使在零下12度,一双短袜出门跑完,也没感觉脚被冻僵。

从我个人感受看,有弹力的网面材料可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和包裹。如果不需要额外的防扭转,那些在跑鞋两侧加装更加厚实材料的产品,并不会表现更好。

当然,一双鞋的主人千奇百怪,厂家要为不同的人群做折中,寻找最安全的解决方案,要比针对某些人群的最优解更好。

Zoom Fly 3最大的问题是鞋底橡胶很快会磨坏。一双ZF3,大约在600公里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磨损,等到700多公里,经常摩擦的部位橡胶已经消失。一旦少了橡胶的保护,React Foam非常脆弱,很快就会被路面吃掉一大块,不得不扔。

Zoom Fly 3比较费钱,但比较理想的使用里程是600公里左右,或者再短些。它的脚感会保持得不错,还能让你在每次穿上的时候,回忆起第一次体验是如履云端的感觉。

如果Nike能延续Zoom Fly 系列,我想我会继续穿着它跑步。

【Zoom Fly 3 vs Zoom Tempo Next %】



我一度认为Zoom Tempo Next%是Zoom Fly 3的继承者。它的鞋面材料更透气(无感),不仅有碳板,还多了Nike传家宝气垫。

然而并不是。

Zoom Tempo Next%让我不得不放弃一些固有习惯。比如同样尺码,Zoom Tempo Next%要小一点,脚穿进去很紧,冬天没办法穿太厚的袜子。而且,Zoom Tempo Next%的鞋后跟为了增加脚踝保护,变成了硬质织物罩。



官网上模特上脚后的照片能够完美诠释我的不适。如果我穿短袜跑步,袜子低于后跟上那个与皮肤接触的“刀尖”,不出5公里,脚踝肌腱这部分的皮肤就会被磨破。

我不知道Nike是怎么的想的。Zoom Fly 3的后跟就没有任何问题呀。你让这部分“抠”进来的目的是什么呢?抠我还是抠你。

放一张平时穿的椰子图。



在脚踝部位设计一个向后延展的提手很难吗?

另一个要吐槽的,恰恰是气垫。实际Nike气垫看起来弹,实际很硬,反正我的体重是压不下去。Zoom Tempo Next%的气垫,两个大螺丝一样的装置,在我还是全脚掌落地的跑姿下,“啪啪”的声音奇大,特别是晚上。而且落地时硬硬的感觉,并不怎么美妙。

我想我是配不上Nike的气垫。

总之,这是一双跑够寿命我绝不会再次入手的跑鞋。不是它不好,是穿上它,我会变得不太好。还有400公里,加油。。。

【ZoomX Vaporfly Next% 2】



Tempo Next%的不完美,让我不得不向上看。使用ZoomX的Vaporfly Next% 2,当下是唯一的选择。

ZoomX Vaporfly Next% 2,有碳板,鞋面材料和我喜欢的ZF3差不多,这意味着它不会太紧。

这双鞋的缺点很明显,价格略高,ZoomX本身的寿命更短。这两点让它的性价比看起来很低,特别是3-4个月就要退役一双跑鞋的时候。

今年的各种促销会是这双鞋比较好的入手时机。另一个不错的渠道是得物。得物上玩鞋的人多,真跑步的人没几个,他们有各种手段在官网上换取优惠,然后来得物变现。一双ZoomX Vaporfly Next% 2,在得物上的价格比官网便宜600元。

【其他】

如果喜欢碳板带来的感觉,Nike跑鞋中目前比较合适的训练鞋就是ZoomX Vaporfly Next% 2。更贵还有气垫的Alphafly Next%,只适合富人做训练鞋。

如果不追求碳板,经济实惠的React Foam会是平民选择专业跑鞋(专门用来跑步的鞋)的好选择。Nike在React Foam鞋底上的产品很多,比如Vomero,Pegasus。

基于ZoomX的缓震跑鞋,Nike也有一款值得一看的跑鞋,ZoomX Invincible。这款没有碳板的减震跑鞋,应该是Nike追求回弹和减震的旗舰,非常适合入门跑者。除了价格。



3000公里,如上心得。如果有机会,再试试ADIOS。
——————

附上本文相关的单品,也许你需要。
Nike中国官网双11活动虽然早已开始预热,但是11月1日0点会有更多的上新
活动名称:低至45折起 【全场】最高更可享额外200元优惠
活动时间:2020.11.11日23:59:59期间止(北京时间)
①单笔订单满400元减30元;
②单笔订单满600元减60元;
③单笔订单满900元减100元
④单笔订单满1600元减200元
无须用码,购物车之间。除部分特殊商品,Nike中国官网全站正价、打折商品皆可满减。
戳这里进入Nike中国官网活动专区

【尖货多件多折10月31日结束】 | 【满减专区】 | 【超千款商品新入】 | 【当季新款折扣】 | 【五折专区】 | 【人气必买】 | 【199封顶】



【每日快折扣-极客海淘】官方微信群,扫下方二维码加TaoZ微信(微信号:xiaotao123haitao)发进群邀请,口令“极友”。本群专供极友们查找各站优惠券,交流购物经验。加满为止。
青椒专栏:“没有创新”的iPhone 13,值得买吗?
本文转载自:极客海淘/大个青椒 微信公众号
作者:青椒
未经极客海淘书面授权,不可转载

小编荐语:9月24日iphone13就开始发售了。该不该下手买买菌还在犹豫中,你也和我一样吧。
——————

2021年9月的苹果发布会,印象里是疫情之后线上发布会时间最长的一次,尽管新品并不多。

苹果选择将重点产品放在发布会的两头。略有惊喜的iPad mini开场,也完美验证了“出场即高潮”的发布会逻辑。

3周前的发布会前瞻,我猜iPad mini 6会有A15处理器,USB-C充电口,还真的灵验。至于Type C口是雷电4还是USB 3.0,还需真机入手验证。



iPad mini 6没有面容识别,取而代之以电源键指纹,也与之前的预测相同,确实又好又方便。

iPad mini 6之后的iPad 9,Apple Watch 7,亮点一般。尤其是Apple Watch 7,续航几无改善。直到最后iPhone 13系列4款手机亮相,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苹果在硬件创新上,依然深陷瓶颈。

改色,改外形,换摄像头,换屏幕,是iPhone这几年的更新主旋律。可以说苹果在坚持一贯视觉优先的产品策略,也可以说除了一骑绝尘的处理器,苹果在跨界应用新技术上,已经穷尽所有,难以制造惊喜。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iPhone 13的特色,它应该是“性价比”。苹果重新定义了“性价比”。虽然iPhone 13的售价依然不低,但加量还降价,比去年的iPhone 12价格小降。这是几年来iPhone涨价趋势中,非常少见的曲线停顿。也许Tim Apple叔叔也知道最近两年大家都很难,既然不能帮助大家共同富裕,稍微降降价也是个意思。

iPhone 13上的几大亮点,更亮的屏幕,更快的处理器,更高性能的图形处理能力,Pro上新的摄像头,高刷。硬件上的更新也就是这些了。用户能够清晰感受到的不同,只有颜色。

电影模式拍摄确实有意思,不断变换的焦点背后对应的是一套算法系统。但拍出好视频从来不是一个孤立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构图,光线,内容策划,才是普通用户持续不断拍烂片的原因。相比之下,13 Pro近摄镜头的最小距离2CM,长焦升级到3倍光学变焦,看起来更实用。



微距效果比长焦更能产生画面冲击感,特别是喜欢晒美食的妹子。



至于ProMotion,ProRes,ProRaw这些Pro特性,90%的人用不到。120Hz刷新率并不会在日常应用中感知到,它最好的场景就是游戏。像这种一般人解释不清楚的技术,很难形成口口传播。对方一句“ProRaw有什么用?”就够你从摄影技术开天辟地讲到新中国建设四个现代化。其实人家只是客气问一句,也不是真的想知道。

我猜今年想换机的用户,大多是iPhone X或X之前,依然坚守在祖爷爷辈的iPhone 用户。5G iPhone今年刚好第二代,符合惯常的成熟标准。

对于这些用户来说,iPhone 13以及iPhone 13 Pro,值得买,可以换。13对12的升级有限,但从X用户的角度看,那就完全不一样。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做销量预测,iPhone 13的销售不会太差。18年iPhone X刚推出时,销量爆冷,10个月后总销量超过6000万,是同时段全球销量最高的手机。

不过,4年过去,是不是有很多用户已经投入到了安卓的怀抱?

从iPad mini 6到iPhone 13 Pro,苹果“没有创新”,至少没有什么令人心动的创新。

这当然是手机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突破点的大环境影响。折叠屏,挖孔屏,透明屏,对苹果来说,都谈不上用户体验的革新。在屏幕上的技术投入是长期投入,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能够保持稳定微创新已经不易,没有必要冒太大的风险追求刺激。

这几年苹果的业务重点,从硬件向软件转移,策略从突破到守成。iPhone 1-5,苹果在冲击对手,是勇者,如今苹果勇者变恶龙,成为被冲击的对象。库克的策略是转移重点,构建软件为核心的生态服务圈,尽可能提高用户留存,而不是拉新。

凌晨的苹果发布会,Apple Fitness,Apple TV+,以及iOS,macOS,iPadOS这些系统之间的勾连,协作,都是为了把用户留住,巩固已有的行为模式,是防守,还谈不上反击。

所以说呢,苹果“没有创新”是公司成长到现有规模的必然趋势。想要看“伟大的”创新,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个勇者的出现。

最后一个问题,对iPhone 12的用户来说,13香吗?

理性告诉我们,明年升级更靠谱,除了换个颜色,你得不到什么有质感的回应。但消费是理性的吗?

是不是理性,要不要理性,有没有理性?很容易回答。摸摸钱包,是不是“硬硬的还在”。
————————
本文转载自:极客海淘/大个青椒 微信公众号
作者:青椒
未经极客海淘书面授权,不可转载



2021换汤不换药的苹果新品,值得买吗?
标签: 数码装备 Apple 苹果新品 2021-04-23 15:16
从去年疫情开始到现在,湾区大厂的生活似乎已经被彻底改变。据说faang这几家公司里,有些高管索性把家搬走,住在气候宜人的小岛上,永久work from home。昨晚,看着苹果“杂草丛生”的自然园区,顿生暴殄天物的感觉。

没有线下发布会的紧张筹备和嘉宾迎接,线上发布会省时省事,短短一个小时就完成了2021年苹果春季新品的介绍。走马灯式的换人登场,不同场景之间切换,甚至库克化身特工的桥段,无不凸显苹果,这家全球市值第一的科技公司,正在被太多政治正确的因素影响,十分用力地表达“多样性”。(本文转自“大个青椒”的微信公众账号,未经许可不的转载)

还记得之前文章里介绍过的熵增定律吗?越大的公司,熵增效应越明显。规模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琐碎事务分散焦点,制衡公司,降低效率。再想回到所谓初心,所谓专注,所谓创新,何其难。2021年初,任正非内部演讲:企业业务要继续所减法。苹果亦如是。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昨晚苹果的核心新品:那就是发布了两款平板电脑,24寸屏幕装个架子叫做iMac,拿掉架子屏幕变小叫做iPad Pro。换汤不换药。所以,这也算是苹果在努力维持减法效果,尽力熵减?

【Airtag】

按照上面的理论,类似Airtag之流的配件,完全没必要推出。既然已经开放Find My网络接口,已经有Tile这样成规模的第三方应用,何必冒着垄断风险,自己去做Airtag。

美国的群众也许确实需要钥匙链。国内爱尝鲜的果粉,家里早就用上智能锁,油车改电车无钥匙启动,出门连钱包都不带,买Airtag放哪儿呢?我唯一想到的是放车里,避免商场地库找不到自己的车。对,还可以放进行李箱,托运的时候的找行李。但以U1芯片工作距离短,蓝牙信号抗干扰差的特性,不管寻车还是找行李,都只能做辅助。就像tesla的召唤,有等的时间,人早就找到了。



所以,Airtag的购买评分,按5分满分,也就2分。

【彩色的iMac】

彩色版的iMac,看起来像假的一样。除了外形的改变,将电源线和网线合二为一,确实算不错的微创新。只是有了WiFi6,还有必要插网线吗?

2021 iMac最大的创新是外形,直接从原来的扁平圆弧到彻底的方正平板,看起来就像,就像更大号的iPad。



把iMac和iPad Pro放到一起,你会发现他俩的设计语言如出一辙。

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从苹果决定延续M1芯片组的辉煌,它在核心产品上的主导思想就已昭然若揭:利用无人能敌的便携设备,逐渐侵蚀PC市场。

现在,不光外形设计类似,连核心芯片组都一模一样。曾经被PC用户诟病的macOS应用缺乏,环境不成熟,使用习惯不适应,都可以通过iPad Pro做过渡,逐渐引入Mac,问题迎刃而解。

一台新的iMac,搭配M1,有雷电4接口(同USB4),4.5K超高分辨率,强悍的图形和视频处理性能,8G内存,256G固态硬盘,起价¥9999,我觉得不算贵。这是苹果放出来的战争神器,要站着把钱挣了,还要用户叫好。如果能8.5折,那就更棒了。

【它值得买吗?】

相比已经下架的老款iMac,新款iMac还有一个超级嘚瑟能力没有被发掘:背着去星巴克。



试想将图里的iMac换成新款,是不是和谐多了?

如果现在有购买电脑的需要,或者很老的iMac换新。那么新iMac是绝佳的选择。需要图片和视频处理功能,一定要选16G内存的定制版(根据海外资料,发售时会有定制选项)。

普通用户买8G,¥9999元的入门版足矣。固态硬盘空间不够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一个雷电3接口的硬盘盒,搭配nvme固态硬盘,1000元搞定1TB容量。

另外,推荐有VESA支架的iMac,可以挂起来,让颈椎更好过。至于TouchID键盘,我宁愿为了机械键盘的手感放弃它。



新iMac购买评分:4分。

【iPad Pro】

所有了解M1 Mac特性的用户,都没必要再去看iMac和iPad Pro的技术细节,包括发布会上强调的雷电4接口。那不就是M1主板自带的桥接芯片功能么,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预测到了。遗憾的是,我等来了mini LED,却真的只出现在12.9寸的大号iPad Pro上。



12.9寸iPad Pro从重量上,真的是Macbook Air的替代品。它的大小和重量,让人很难拿在手里把玩,必须要搭配键盘,悬浮空中,或者放桌上。

11寸的iPad Pro,用上了M1芯片,性能爆表,但问题是,你用得上吗?原本iPad Pro的处理能力就很强,反正大部分人都是拿来看视频,打游戏,就连接口是不是雷电4,都没那么重要。

之前我猜苹果不会在A14和M1之间再搞一个A14X或者A14Z之类的芯片给iPad Pro,果然如此。这样最省事。

我最想要的11寸,没有mini LED,换机欲望骤减。如果不是追求全面屏,iPad Air 2020才是最值得买的苹果平板。

所以,2021款的iPad Pro,购买评分最多3分,不能再多。

【Apple TV 4K】

Apple TV最大的问题是国内没有审批通过。新款如能在国内上市,千元左右的价格,会是未来3-5年运行最稳定的电视盒子,秒杀市面上99%的安卓产品。特别是新款Apple TV的遥控器,它比前辈更人性化,更易使用。



老款遥控器的设计过于装逼。遥控器上半部分是触摸区,下方按键区,由于对称式设计,经常拿反。而触摸区过于宽敞的自由空间,表现在屏幕上,是上下左右动作不分明。本来是左右调节进度,变成下滑呼出字幕菜单,很烦人。新款回到iPod有轨迹的触摸圆环,看似退步,其实更符合操作逻辑。

现有Apple TV 4K的用户,升级意义不大,老款又不是不能用。如果家里没有Apple TV,只怕也不缺个电视盒子。那就等广电能够审批再说。有爱奇艺,腾讯视频的电视盒子,才完整,才适合国情。

Apple TV 4K购买评分:2分。

【我会买什么?】

有意义的新品,也就是上面这些。Airtag我可能会买一个回来玩玩,试着找找场景,放在车里用用。

iMac蓝色版很好看,24寸4.5K分辨率屏幕也很诱人,等家里那台iMac 21寸真的不行再说吧。

iPad Pro以旧换新11寸,假装一下生产力工具。

Apple TV 4K,不换。

关于iMac,Macbook和iPad,我猜未来可能iPad会是macOS的触摸版,两者的用户体验越来越相近。对于iPad来说,需要保持固定分辨率来降低App适配难度,它短期内不可能替代电脑外接显示器,还要兼顾多任务作业的功能。尽管硬件相同,在iPad Pro上运行macOS,也不可能得到苹果许可。

换句话说,iPad,以及iPad Pro,就不是为了替代Mac出现的平板电脑,而是将Mac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桥梁。未来Mac的市场占有率,绝不会还是10%。

(本文转自“大个青椒”的微信公众账号,未经许可不的转载)
大个青椒:马斯克吹捧的狗狗币Dogecoin是什么?
比特币卖6000人民币一个的时候,我心想,谁买谁是xx。2021年2月,比特币接近50000美金一个。我想当xx。

不过,这种心理跟女孩子只想瘦却不愿意运动和节食一样。大部分人只看结果,忽略过程。既然承受不了起伏跌宕的风险,也赚不到万中无一的暴富。So be it。

所以,本文不做投资建议,只做科普。

··本文转载自“大个青椒”的公众号(dageqingjiao)。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名字的由来】

狗狗币的闻名主要靠超级网红马斯克。要不是他在推特上振臂一呼,恐怕这只发源于笑话的加密货币,至今依然不被众生了解。

狗狗币之所以叫狗狗币,真的是因为狗,确切说,是日本柴犬,Shiba Inu。



狗狗币的头像即为日本柴犬。

狗狗币只是万千加密货币中的一种,原本是湾区一名程序员Billy Markus为了证明,并且作为比特币的改进示范而推出的加密货币。与比特币限量发售的算法不同,狗狗币发行总量巨大,足有1000亿之多。Billy Markus使用如此庞大的发行量,是为了避免少数人拥有大量货币导致对币值进行人为操控。

先不说他做到了没有。长期以来,狗狗币的币值不高,也就是人民币几分钱,不到一毛钱的水平,即使在马斯克爆炒之后,也没到人民币1块钱。

狗狗币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件大事:
2014年1月19日,Dogecoin社区与基金会发起为牙买加雪橇队筹集绝价值5万美元的DOGE用以资助其参与当年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冬奥会。
2014年3月15日,狗狗币基金募集5万美金解决肯尼亚的淡水危机。

狗狗币发行的日期是2013年12月6日,所有大事都发生在半年内,非常符合99%加密货币的走势。热度半年,之后无人问津。

狗狗币软件的最后一次更新是2019年12月。如果这次不是马斯克搅局,狗狗币多半也会像其他加密货币一样,从默默无闻到寂静无声。

在马斯克号召大户应该抛售狗狗币之后,有人发现,某神秘IP持有360亿狗狗币,占总流通量的27%。此IP据说与马斯克本人有关。

不管怎样,马斯克掌门的特斯拉,的确买入了15亿美金的比特币,并且号称将来会接受比特币付款买车。

以特斯拉目前账户上仅有的28亿美金营运现金,用去一半购买比特币。马斯克嘴上说最喜欢狗狗币,恐怕口嫌体正直,还是押注在比特币的增值上。

比特币凭什么这么值钱?
要先从加密货币说起。

【加密货币到底是什么?】

加密货币其实就是一段加密算法产生的数字,这一串数字组合不具备任何意义。当然,一张纸上画着主席也没有意义。关键是由谁来定义它的价值。

加密货币的名声败坏,主要是区块链的概念被爆炒。加密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并非区块链的全部。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是为了建立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以微信钱包为例,你的微信里有多少钱,数据是存在腾讯服务器上的。假如有个坏蛋黑了腾讯,他把你账户清零。等你发现钱包余额没有了,去找腾讯对质。腾讯说,你错了,我们服务器上显示你就没钱。你说我有截屏,有交易记录啊。不,你那些只能作为凭据,并不是数据库里实实在在的数值。当你哭天抹泪拉上朋友说,我卡里是不是有100万来着,你给我证明!你朋友也没法帮你,因为他没有原始数据,只能信口开河。

区块链就不同了。每个人有多少钱,交易了多少次,这些数据信息存放在所有人的钱包里,不管是谁丢了钱,都可以从钱包原有的记录中恢复整个系统的数据。理论上,只要有一个节点存在,数据就不会丢。黑客除非一瞬间将所有人的钱包数据全改了,否则是没办法改动任何一个钱包余额的。

加密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应用之一。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过,把支付宝余额后面加几个零该多爽。而且,我们也看到过某人因为银行操作失误,忽然多了几个亿。这都是中心化的坏处,数据集中存储,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性。

今年开始流通的数字人民币,同样是加密货币,同样是用类似概念构建的数字货币。

不过呢,区块链技术需要在每个人钱包里同步交易信息,本身扩展能力有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需要同步这么多跟自己没关系的交易记录,在海量交易数的消费场景,响应速度肯定差,不如中心化的央行结算系统效率高。

我们总不能指望一部手机的带宽和算力抵得上央行的数据中心。所以,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并非完全基于区块链,而是自有一套算法支撑。

不管是比特币还是数字人民币,本质上都是一串数字组合。如果没有人来定义这串数字的意义,它一分不值。就像100亿,我写在这里屁用没有。我要是能写在微信钱包余额上,我,我就给大家发红包。200一个的那种。

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做背书,法币,说它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比特币没有任何政府做背书,它的价值全靠,全靠,全靠炒?

【比特币的机制】

比特币的确是神来之笔。它总量有限,2100万个。它很难伪造,那一串数字组合不是靠蒙,是靠算的。

比特币产生的过程依靠算力强大的电脑进行浮点运算,根据比特币规定的算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计算结果。得出计算结果并不难,但这一堆计算结果并不都是比特币,而只有部分才是比特币。就像抽奖一样。理论上,谁的算力最强大,在同样时间内得出的计算结果最多,就有最大几率得到更多的比特币。

挖矿就是这么回事。矿机就是用来做比特币计算的机器。

一台矿机成本很高,专用挖矿的显卡每块都不便宜。这些硬件成本还是小钱,挖矿需要大量计算,计算需要大量耗电。反对比特币的理由之一就是,你们这帮孙子浪费如此之多的电力,算出个屁,完全没用。

比特币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无法监管。

不管比特币值多少钱,只要交易存在,有变现的基础。它的流通完全基于互联网,任何人无法阻止也无从追踪。现代国家概念圈定的货币流通规则,完全不能限制比特币。各国政府自然对这种有可能威胁到国家金融体系的玩意儿,慎之又慎。

多说一句。数字人民币如果普及,它是可被追溯的,来源可查,数据当然是央行统管。2021年春节,你得了几块,花在哪儿了,后来这些钱又去到谁的钱包里,对监管机构来说,不是秘密。

【估值】

加密货币想要有流通价值,必须和实体经济发生联系。既然任何加密货币都不可能得到政府认可,至少短期内不可能,那么它的价值多数靠市场出价。

仅有2100万个数量的比特币,数量本身也是价值的一部分,符合流通法则。要是无限量供应,那咱还玩个屁。

未来任何政府想要发行数字货币,都不可能遵循比特币的玩法,一定会将发币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比特币注定是各国央行之外的灰色流通货币。

去年业绩神话的木头姐,Cathy Wood号称比特币价值50万美金一个。扯淡的成分有,但的确是从美国自由流通法则衍生出的推论。如果S&P 500上市公司,每家卖10几亿美金比特币,有这些公司的市值做背书,比特币就有价值。

至于比特币到底值多少钱,我不知道,可能也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在所有的加密货币中,比特币是最早的,也是被最广泛接受的数字货币。个人观点,在有限的未来,不管什么价位,买比特币都是投机行为。输得起就上,输不起别玩。

回到狗狗币。

它的未来目前全靠马斯克。马斯克说行,它就涨,说不行,它就跌。你说它是中心化货币,还是去中心化货币?

··本文转载自“大个青椒”的公众号(dageqingjiao)。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装了马斯克用来“开房”的Clubhouse
宇宙第一网红elon musk,前几日在Clubhouse“开房”。开房,指真的开房,指真的开房与全世界5000名网友做实时语音交流。XD

马斯克的榜样力量果然是巨大的。在20年4月之后,以实时语音交流,听后即焚功能做卖点的Clubhouse,又一次迎来了用户量增长。

(本文转自“大个青椒”的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由于Clubhouse只能使用美国区AppleID下载,必须有注册用户邀请才能进入,以致第一批国内用户身上的标签非常明显:爱尝鲜,懂技术,熟练使用互联网,即所谓的互联网“精英”。

上午在群里,一波互相邀请,感谢John Chen的提名,我终于进入了Clubhouse。

仅仅从功能上看,Clubhouse不就是YY直播最早的语音平台吗,没什么新鲜的。不过,YY直播现在已经变成了这样。



而Clubhouse的界面依旧极其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功能和设置,无非是邀请,找好友,进入房间或者创建房间。

今天一起加入Clubhouse的朋友,很多受马斯克新闻的影响。马斯克昨晚在房间不仅分享了创业心得,公司进展,还对限制GME股票交易的Robinhood CEO进行了提问。

对听众来说,实时听到顶级科技公司创始人之间的谈话,尽管之后也有人放出了录音,但这种近距离接触,并且可以进行听众提问的互动语音直播,相当有吸引力。

马斯克为什么会进入Clubhouse?

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更早,用户量更多的语音社区Discord,因为GME股票事件,将wsb在Discord上的发声渠道做了限制。其二是Clubhouse上邀请马斯克进入的KOL,确实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两天不断邀请大V进场,就热点话题进行实时讨论。



Clubhouse有什么用?

我和朋友们在Clubhouse上开了房,相当于语音群聊。Clubhouse背后的语音处理技术是纳斯达克上市中概股声网(API)提供的,它的股价也因为马斯克的网红效应,昨晚得到了一波暴涨。

简单几个朋友在Clubhouse群聊,意义不大。微信不行吗?有人说腾讯会议。腾讯会议是真不行,因为还要预定房间。但微信完全可以解决朋友群聊的问题。

在Clubhouse上,有大量的房间被创建,然后关闭。那些主题经久不衰,有强力主持人的房间,可以向Clubhouse申请成立Club。这才是Clubhouse的真义。



一间有主题,有持续内容输出的实时语音房间,确实很像复古收音机里的嘉宾访谈节目。但不同的是,听众可以举手发言。听众举手获批之后,会变成Speaker,立刻加入语音讨论,在房间里没有明显的地位高低。

内容传播扁平化,人人平等,也是Clubhouse的亮点之一!



Follow某些你感兴趣的主题之后,这些Club如果有开房消息,会被推送出来。用户可以选择将Clubhouse上感兴趣的房间加入到日历,到时参会。

每个房间开放之后,可以选择开放给所有人,也可以限定Speaker。一旦主持人关闭房间,语音聊天室就结束了,没有回放,大家全离开。

我为什么要听Clubhouse?

核心还是内容。朋友聊天,或者秘密商议见不得光的坏事也不是不行,但不是主流。

Clubhouse上的语音是实时的,听后即焚,没有回放。说实话,就算有回放我也不想听。从对话节目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太低,我宁愿听剪辑过的Podcast播客,也无法将大量时间拿出来听聊天室的回放。这也是我特别讨厌在微信发语音留言的原因。阅读文字的效率远高于语音,一条条听语音绝对是浪费时间。你打个电话不行吗?

实时性,可预约,是Clubhouse即时语音的亮点。我有时间就听,没时间就不听。比如今天听到“声东击西”room,是硅谷华人建立的聊天室,两岸创业者在一起讨论技术,趋势,以及Clubhouse的价值,分享各自的看法,有意思。



但如果把这一段音频完整放出来,意义就不大了。因为每个Speaker在说到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思考之前,或多或少都有铺垫,废话。一个Speaker一篇废话,10个Speaker就是10篇废话,不剪辑是不好听的。

Clubhouse上的中文聊天室不多,绝大部分是纯英文聊天室。为了隐匿身份,有些老外还要用变声器说话。



所以,Clubhouse,顾名思义,它的吸引点是Club,有主题才叫Club。Club里面一定会有Host,主人。有主人就有客人,有嘉宾,有观众。

未来Clubhouse可能加入订阅制,订阅感兴趣的Club更新,甚至付费。能让内容分享的人赚钱,才是内容平台火下去的基础。

Clubhouse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全民视频直播的当下,还是有很多人抹不开面子上场露脸,比如青椒。但语音直播就不同,Speaker在做什么,穿什么,长什么样,听众不知道,也不关心。声音之间的审美差异没有外貌那么明显,可以鼓励确实有内容输出能力的人变成嘉宾,或者听众发言。

实时互动的语音直播,本身也是远古收音机的改进,已经是另一种玩法。而现在还有人在听收音机,还有人拨打电话进去互动,是不是也能证明这种形式是人群广为接受,价值被认可的?



当然,不露脸的代价是,语音聊天室主播的角色不再唯一,不再占据整个屏幕是整场焦点。一个有互动,有意思的聊天室,一定有多个Speaker轮流发言,这样才不至于冷场。朋友间那点秘密,犯不着费劲到Clubhouse上聊。

Clubhouse会被监管吗?

据说Clubhouse最近在亚洲,也就是我国增长非常快。由于Clubhouse的特性是听后即焚,实时语音监控的难度大,国内仿制一个App不难,合规很难。所以,对Clubhouse最直接的监管就是把它放在外面。。。

Clubhouse能走多远?

玩儿了一会儿Clubhouse,感觉互粉的意义不大。因为ID要做内容输出,只能实时,没有内容留存,更谈不上检索。那么,一个简单的ID,难以让关注者对ID本身的虚拟人设构成认知,并且贴上标签。如果不能合理分类某个ID对应的认知标签,follower会记不住我为什么要关注这个人。

Clubhouse更像是大剧院,一场演完就完了。从这个角度看,Clubhouse的用户粘性不一定够,参与者需要有很强的社区文化认知才能维持热度。而对中文世界的大多数人来说,习惯了只听不说。如果互动热度不够,Club就凉了。

当然,Clubhouse还很早期,未来怎么发展不知道,也需要通过用户不断的创新来找到突破路径。

只要还有马斯克“开房”的事件,我肯定会持续关注。

谁会喜欢Clubhouse?

愿意探索多元文化,在扁平世界里孜孜不倦寻找上游的小众人群,会对Clubhouse有兴趣。

如果Clubhouse未来热度进一步提升,有更多主播加入,内容形式更像实时剧场,想来也会更多普通用户愿意来收听大咖思想,近距离提问,围观争论。



如何加入Clubhouse

加入Clubhouse,iOS需要有美区Apple ID,下载Clubhouse,Drop-in Audio xxx,国区也有个Clubhouse,不是一个东西。

Clubhouse是邀请制,注册用户可以邀请自己通讯录上的人。所以,提供电话号码给注册用户,并请ta加入自己的通讯录,然后在Clubhouse的邀请界面找到联系人,点击Invite即可。



本文转自“大个青椒”的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0双十一跑鞋值得买清单
标签: 户外跑鞋 双十一值得买 2020-10-31 11:43
2020年,身边跑步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偶尔能够在路上遇到一些熟面孔,都是坚持1年以上的人。不管配速如何,既然在同一条道路上奔跑,就是同志。

当每周的跑量加大到40公里左右的时候,我感觉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15公里跑不再容易疲劳,跑后恢复更快,对跑鞋的要求开始宽泛,怎么都能跑。

事实上,当肌肉力量还不够强大,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长时间大肌肉群运动的时候,的确需要更好的装备保护。在美国的长期研究中,定期长跑而且有膝盖疼痛的人群数量相当多。这当然跟准备活动和跑后恢复不够科学有关系,也的确是辅助训练没有及时对相关肌肉做到加强的原因。而将时间跨度延长到10年以上,曾经出现过膝盖疼痛的人群大部分症状消失,进入到舒适无痛跑的阶段。

假如训练合理,或者装备更科学,这个时间段应该会更短。既然大部分人做不到训练合理,那么让装备更科学,显然更容易。

尽管大家都在群里互相劝导,不要追求跑步的配速,因为总有人比你快,也总有人比你慢。但配速依然是摆在每个开始跑步的人面前的实际问题。决定配速的两个核心因素:步频和步幅。根据国内的运动医学研究,初级跑者和中级跑者的每分钟步频相差不多,但步幅不同。肌肉力量不足限制了初级跑者每一步能够跨越的距离,压制了配速。而新手和初级跑者之间,步频不均的问题更明显。经常有新手为了提高配速,加大步幅,导致肌肉拉伤。因为对他们来说,提高步频的压力是心率,提高步幅只要用用力就好。

大力迈步对膝盖和足底的冲击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需要一双护得住自己跑鞋的原因。即使到现在,青椒在13公里之后,还是会想要减轻路面对膝盖的冲击力,肌肉疲劳带来的压力会落在本来就脆弱的关节缓冲上。而训练肌肉,又是一项长期而痛苦的任务。。。

一双减震好的跑鞋,永远都需要。

今年国内跑鞋市场,依然是阿迪,耐克在争锋,索康尼去了又来,再次开了旗舰店。而亚瑟士,变得很奇怪,双十一专注休闲和越野跑,推荐的都是低端跑鞋,像metaride这种有技术含量的高端减震跑鞋,曝光并不多。目前可以轻松在国内买到的专业跑鞋,700-900的价位,还是阿迪和耐克的性价比最高。

阿迪达斯

双十一阿迪的Ultraboost 20再次降到合理价位,¥699。这个价格即使放到全球市场,也不算贵。Ultraboost 20的Boost 鞋底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群,对肌肉力量要求不高,减震合理,有弹性,10公里以下的舒适跑,不会有任何不适。新手们跑5公里以内的任何距离,都只会觉得鞋子舒服。

白色款的Ultraboost 20链接



别嫌弃它不耐脏,因为这是唯一一双打折款。另外一款同样鞋底的跑鞋,还是白色主色。不同的是,鞋面材料换成了更加适合炎热天气的织物面料,和Nike的Zoom Fly有点像。它的售价也是¥699。

Ultraboost 20 S.Dry



这两双鞋,都很适合新手和初级跑者,好上脚,很舒服。

耐克

耐克当下性价比最高的性能跑鞋,还是Zoom Fly 3。今年Nike在中端跑鞋上推出的新品Zoom Tempo,增加了气垫,拿掉了碳板,支撑力足够,反弹力略显不足。最关键的是,不打折。另一款流行的跑鞋,Pegasus 37,我穿着它跑了40公里左右,没有不适感。但和Zoom Fly 3相比,Pegasus就像是小轿车,而ZF3是SUV。

Nike今年双十一,官网的活动相当不错,满4件额外7折,平均下载这款Zoom Fly 3才500多块,还要啥自行车。

黑黄配ZF3



Hoka One One

在进入到索康尼之前,再推荐一双碳板跑鞋,Hoka One One的Carbon X。Carbon X今年有了更新版,只是价格还不够优惠。加入碳板的跑鞋,可以轻微提高步幅,提高配速,很取巧。Hoka One One专长在超厚鞋底的减震,国内市场坚持几年下来,也有了不少拥趸。体重大的新手买Bondi系列,5公里以内跑,鞋子对膝盖的保护相当好,缺点是厚鞋底对小腿肌肉的压力略大,容易疲劳。

Carbon X是竞速类跑鞋,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跑者,TA也应该比较喜欢Hoka One One的跑鞋风格。Carbon X的价格相比Nike ZF 3要贵,双十一到手价¥1060。直达链接



索康尼

春去春又回的索康尼,天猫店的活动看上去蛮热闹,但是真正便宜的跑鞋并不多。新品EndorphinSpeed价格高高在上,说是对标Nike的极品Zoom Next,价格却是Zoom Tempo的范畴。我喜欢索康尼新的发泡材料,又软又弹,但是把EndorphinSpeed当做日常训练跑鞋,大家都是碳板跑鞋,性价比还是不如Nike ZF3,耐磨能力两者相差不远。EndorphinSpeed在测试中的评价相当高,对索康尼粉丝来说,号召力很强。

双十一EndorphinSpeed到手价¥949,适合迫不及待需要尝鲜的跑友。直达链接



Kinvara 11

没有一双跑鞋比Kinvara更适合平时训练。它耐用,平和,减震合理,像Boost一样拥有普遍的适应能力。Kinvara 11重量仅233克,是轻量跑鞋中的减震极品。双十一价格¥504,适合出手。



Triumph 18

今年美国的跑鞋评测中,Triumph 18的减震感觉极佳,是索康尼近年来少有的佳作,升级之后的Powerrun鞋底材料非常舒服。Triumph 系列对脚踝部分的保护是最大的亮点,以上所有跑鞋,在后跟的包裹和保护都不如Triumph来得坚实。如果你对脚后跟特别在意,期望有非同一般的减震体验,Triumph 18必须入手。

清单:双十一大屏智能电视值得买
每年最后一个花钱盛典。今年推荐了不少电视盒子,还没推荐过电视。来一波简单粗暴的。

智能电视的误区

现在几乎没有电视不是智能电视,都是以安卓为核心的软件管理系统,除了韩国的三星和LG。如果你打算用上电视的软件系统,安装上第三方的软件,比如当贝市场,数目繁多的安卓App,那就不要看三星和LG了,虽然这两家的电视硬件水平相当不错。

当然,喜欢这两家屏幕的同学,也没必要非得跟安卓核心较劲。完全可以通过外接一个电视盒子来实现。对于大部分智能电视来说,智能这部分能做到的,电视盒子都能,而且升级快,更换容易,未来的灵活度更高。

所以,在买电视之前,智能与否,在安装软件这部分,可能是你嘴不需要操心的指标。可以把关注度更多放在与画质相关的处理器上,比如索尼的X1芯片。有和没有X1芯片,对于索尼电视来说,是画质的分水岭。

屏幕

从iPhone 12发布之后的屏幕表现来看,OLED屏显然能够带来非常不错的观看体验。很遗憾,大屏电视中的OLED屏幕,依然很贵。索尼65寸4K高清OLED屏,预约价格要20999。直达链接

处于主流的大部分大屏电视,依然还是LCD屏幕,靠背光的精细控制来保证显示效果。诸如全阵列分区背光+超多分区控光的技术,可以让电视看起来亮度更平均,而不是四角发暗。

有没有动态背光分区,会很明显体现到价格上。

高刷的误区

高刷是指屏幕刷新率。60Hz是基准,120Hz可以成为营销点。但事实上,高刷是不是看出来,还要看播放信号本身的帧数。

理论上,人眼观看的最佳屏幕刷新率,应该是120Hz。但是,好的显示效果,也需要帧数足够的内容来表现。在激烈的动作游戏中,比如射击,每一秒屏幕上人物移动的距离,如果中间没有足够多的图像填充,就会出现不连贯,自然也打不中。其实你射中的,是游戏里某一帧画面,里面恰好有另一个玩家在内。帧数越多,游戏画面越连贯,给人的感觉越好。

以60帧的画面,在60Hz屏幕和120Hz上的表现,几乎没有分别。大部分我们看到的网络电视信号,或者机顶盒的信号,受限于带宽,别说60帧,30帧才算及格。这样的信号水平,在电视上,除了打游戏,你是看不到任何区别的。假如电视的主要用途是Switch,XBox,高刷有用。否则,白花钱。

大小的误区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强调观看距离和屏幕大小之间的关系。确实有点关系,但是关系不大。在电视频闪逐渐改善的今天,你就算坐在电视面前,也不会有强烈的不适感。如果电视足够大,里面的小姐姐跟真人一般高,你想想看着得有多爽?

怎么没人对电影院的屏幕大小做分析呢?因为道理很简单,屏幕越大越好。买你买得起,家里放得下的最大尺寸,肯定不后悔。

分辨率

高清分辨率是1080p,现在流行的分辨率是4K,4K是2160P,等于1080P的一倍。在同样大小的屏幕上,4K电视可以呈现多一倍的像素,当然细腻得多。

但这个指标也有局限性,2米之外你基本上就分辨不清1080P的像素点,更别说4K了。而且4K信号还不存在,在线视频里,不管是腾讯,芒果,爱奇艺,1080P都得会员,还不是每部片子都有,更别提4K了。确实是因为带宽消耗太大。

不过,现在买电视,还是要4K。毕竟这个硬指标的门槛已经足够低,为了省点钱去买1080P,未来被淘汰的速度肉眼可见。

但是8K就没必要了,除了显摆自己有钱之外,几乎没有别的用处。家里一大堆8K高清风光片的大佬,心里应该很寂寞吧。除了风光和比基尼,你还能看啥?

价位和品牌

在低端大屏电视里,小米和华为荣耀是主要玩家。如果你又想屏幕大,又不想花大价钱,也不太在意产品细节。没别的,就在这两个品牌中选你想买的尺寸,而且也别介意买完之后还要看开机广告。羊毛没出在付款的时候,就要在未来的使用中薅下来。

小米最新的98寸电视,买下来才30000元。索尼要几十万。直达链接

想不看广告,三星,LG,松下,东芝,索尼,它们都可以。它们也都比较贵。

清单

本清单的前提,55寸一下都不算大屏,pass。

性价比推荐:

什么都想要,连广告也不怕就怕花钱的同学,直接小米OLED,4K,120Hz,HDR大屏65寸电视吧。直达链接 一万块钱,你还要啥自行车。

画质推荐:

在日系厂商集体仆街的时候,只有索尼的产品还能在神州大地唱响。索尼的X1处理器的确让画质提高不少,看起来相当美。只要对画质有需求,选索尼准没错。索尼在不同大小的电视上,还分了好几个系列,什么8500,8000,9000,9500之类的。

很简单,4位数的后缀,数字越大的越高级。

今年索尼在画质中打前站的是9500H,但是你不要买。因为索尼还给京东定制了一款9100H,参数一样,外观在边框部分略有不同,售价却便宜很多。65寸直达

如果担心定制款用料有缩水(这是肯定的),还是想要原汁原味的索尼。65寸9500H 其实也不贵啦。

小屏推荐:

55寸也算小屏了,有点好笑。。。

55寸中,索尼有一款奇葩,U8G。U8G有X1芯片,运动不长,安卓系统,还有高刷,有智能声控(很多厂商都有,非常鸡肋),多声道。它的画质相当不错,价格也不贵,是5000以内的首选。直达链接

大屏推荐:

75算大屏,85之类的就不说了,也没几款。

索尼的9500H和三星的Q70,都是75寸大屏中画质的选择。索尼75寸9500H要便宜一点,17999。直达链接

三星的Q70呢,号称是QLED屏幕。其实是假借OLED屏幕的概念,优化过的LCD,画质比LCD好点,成本比OLED低点。直达链接

万元以内的75寸大屏,就只能去看国产品牌了,比如TCL,比如海信。性价比肯定好,画质谈不上。如果一直没见过色彩丰富的好电视,多半也感觉不出来。对器材的认知,除了看参数,还是有门票的。

以上,双十一热卖款都有预售,随心选。可以在认可的各个档次之内,调整适合自己家里的尺寸。哪怕你平时就是特别喜欢看手机视频,我也建议买台电视,减少眼睛报废的概率。

投屏什么的,对现在的电视来说,都是小儿科。